其实啊,早八百年前就盘算着要给阿洋单开一页了,信誓旦旦拍过胸脯的。可真到动笔,嚯!脑子一片空白——想说的太多太杂,估计得写本书才装得下(嗝~)。

【阿洋其人】 这名儿是我叫惯的,带点港风是吧?我们认识其实不算久,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大二才搭上线。神奇的是,熟络之后一拍大腿:这小子居然就住我隔壁的隔壁! 大一整年愣是没发现这号人物,跟隐身了似的。

【缘起“工坊”】 我俩不同班,能碰上全靠学院那个叫“工坊”的地儿。刚进去那会儿,对他的第一印象?呃……硬要说的话,透着股“睿智”大学生的清澈感(你懂的)。头回加微信,纯属为了交作业,加完就躺列了,再无下文。

【老乡见老乡】 真正的破冰,是组团去参观一家科技公司(顺便吐槽,那地儿的“班味”重得能压死人,是我第一次被社会气息熏得够呛)。就在这压抑氛围里,我俩一聊,嚯!老子蜀道三!老乡啊! 当时还煞有介事地畅谈未来蓝图(现在回头看,跟现实偏差得有十万八千里)。

【“隔壁的隔壁”效应】 这“老乡见老乡”的buff一叠上,再加上地理优势——就搁隔壁的隔壁! 串门比去食堂抢饭还方便。上课抬头不见低头见,走廊碰上了,一句带着浓郁“川普”味的“吃了没得?”(虽然问完大概率一起冲向食堂)。更巧的是,都是夜猫子属性,半夜水房楼道总能偶遇。

【“蛋挞协会”成立】 关系就这么一点点升温。因为我好这口,“蛋挞协会”应运而生——我买蛋挞,必分他一份(再吐槽下前阵子那死贵死贵的玉米蛋挞,真不值!个人口味哈)。

【深藏不露选手】 阿洋这人吧,表面看着是挺“睿智”,带着理工男初期的标准“清澈”。但处久了就发现,这小子想法贼多,脑回路偶尔清奇。能一脸严肃抛出让你笑到捶地的冷梗,也能在正经讨论时突然甩出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典型“深藏不露型宝藏”,得花点时间挖掘。

【晒理想与修Bug】 一起干过最“正经”的事,大概就是参观完那家“班味”熏天的公司后,互相把被打击得有点蔫的理想掏出来晒了晒、打了打气。现在想想,当初吹的“星辰大海”,咱未来多半在某个格子间里修Bug呢。但那会儿的豪情壮志和纯粹的互相鼓劲,是大学牲(咳,大学生)“无知者无畏”特有的可爱。

【琐碎日常与澡堂洗礼】 再后来?就是更细碎的日常了:晚上不定时VX“骚扰”,分享些无聊又好笑的小事;一起体验了东北大澡堂的“豪放”洗礼(作为一个南方人,你知道我第一次进去做了多久心理建设吗?!)。

【此处喊话!】 阿洋! 看到没?你抖音上欠我的“德国大美女”,记!得!给!我!买!(懂,理解你可能的“气管炎”状况,谐音谐音,自己品)。

【所以,写他什么?】 你看,真要写,好像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狗血剧情。就是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活里,一点奇妙的缘分(老乡+隔壁的隔壁+同课+未来同事),认识了一个挺有意思、现在对我很重要的人(我初中后对感情挺抵触,能真正走近的人不多,他算一个)。

想写的片段太多,真要落笔,发现都是鸡毛蒜皮拼凑的温暖。大概,真正的感情就是这样吧?不戏剧,但真实熨帖,像件洗旧了却无比舒服的T恤。

最后,笔落此处: 谢谢你一路陪着(毕竟我清楚自己啥德行)。既然一家人,户口本上给你单开一页,关系嘛……就写“父子”吧! (哈哈哈哈,嗝~~~)

哦,对了,还得解释下这标题——《星辰大海与格子间的蛋挞》。

“星辰大海”,说的是咱俩大二那会儿,参观完那家“班味”熏天的公司后,蹲在路边不知天高地厚吹过的牛。那会儿眼里装着整个宇宙,嘴里喊着要改变世界,心气儿高得能捅破天(虽然现在大概率是窝在某个格子间里,跟一行行代码或者方案死磕,修着永远修不完的Bug)。

“格子间”,懂的都懂。就是当初嫌弃的“班味”具象化,是“星辰大海”落地后,可能硌着脚的那块现实。它不大,还有点憋屈,装着柴米油盐和KPI。

那“蛋挞”呢? 哈!它可太重要了。它是我塞给你的那份甜(虽然玉米味儿的翻车了),是半夜VX里没头没脑的“骚扰”,是澡堂子里互相壮胆的鬼叫,是“德国大美女”的虚空欠债,是走廊里那句“吃了没得?”,是所有这些鸡零狗碎、平平无奇、却闪着光的日常碎片

为啥把它们放一起? 因为这就是咱俩(或者说咱“父子”)的写照啊!当初向往的“星辰大海”可能缩了水,落在了现实的“格子间”里。但幸好,在这方寸之地,还有“蛋挞” 在——是你这个隔壁的隔壁冒出来的“深藏不露选手”,是这些细碎却真实的陪伴和插科打诨,让“格子间”的日子没那么干巴,甚至还能咂摸出点甜味儿来。理想或许会打折,但一起分蛋挞的情谊,管够。

所以,这标题,大概就是给这份 “落地后的理想主义”“格子间里的烟火温情” 立个碑(顺便埋汰一下你小子欠我的美女)。星辰大海太远,蛋挞很近,而你在隔壁的隔壁,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