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在规划要去写这样一篇文章。信誓旦旦的说到 “我要给你单开一页”。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发现并没有什么思路好写的(想说的很多估计是写不下了,hhhhh,隔~)。

【阿洋】平时我是这样叫他的(有没有一种香港那嘎达的味道)。其实我们之间认识的时间不算长,2年不到,也就是大二才认识的。很神奇,认识了解之后才发现这小子居然就在我隔壁宿舍(准确一点隔壁的隔壁)。之前大一整年都没有发现这个宿舍有这号人物~~

我们并不是一个班级,究极源头都是源于我们进了学校的一个联合培养班.......

刚进去的时候,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 呃~~,好像真说不出来(其实也不是没有,当时觉得这小子有点睿智大学生的味道~~,还透露着一股清澈)。头一次加他微信还是交作业来着,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头一次聊天说话还是因为当时组团去参加一家科技公司(顺便吐槽一下,这是我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如此重的“班味”,总之很压抑),最后发现其实我们是老乡......(对没错,老子蜀道三那个地方的)。当时畅谈了一下各自未来的规划(虽然但是和现在的情况出入有亿点点的大)。

之后呢,这“老乡见老乡”的效应就开始发酵了。虽然不是一个班,但毕竟在同一个地方上课,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再加上这地理优势——就搁隔壁的隔壁!串个门比去食堂打饭还近。

最开始可能就是走廊里碰到,互相丢个眼神,或者一句带着浓浓“川普”味儿的:“吃了没得?”(虽然大概率刚下课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发现,这小子居然也是个夜猫子,经常大半夜还能在楼道里或者水房碰见。

于是,从最初的点头之交,慢慢进化成了“蛋挞协会”成员(因为我喜欢吃蛋挞,所以基本上每次都会分蛋挞给他,顺便再吐槽一下前段时间的那个什么死贵死贵的玉米蛋挞其实并没有那麽好吃,可能是个人口味)

【阿洋】这个人吧, 表面看着挺“睿智”,带着那种典型理工男初期的“清澈”,但接触多了发现,他想法其实挺多,脑回路偶尔清奇。有时候能一本正经地说出让人笑到捶地的冷幽默,有时候讨论个问题又能突然冒出点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属于那种“深藏不漏选手”,需要点儿时间才能挖掘出他的“宝藏”属性。

一起干过最“正经”的事儿,可能就是那次压抑的科技公司参访之后,把各自那点儿被“班味”熏得有点蔫吧的理想又掏出来晒了晒。虽然现在想想,当时吹的牛跟后来的现实差了十万八千里(说好的星辰大海呢?最后可能就落在了某个格子间里修Bug),但那时候的豪情壮志和互相打气,倒是挺纯粹的。可能这就是大学牲(划掉)大学生特有的“无知者无畏”的可爱吧。

再后来,可能就是一些更琐碎的日常了:每天晚上不定时 VX“骚扰”他,聊一下有的没的无聊小事,一起体验东北“大澡堂”的豪放(你懂南方人第一次进大澡堂需要做多大的心理建设吗)........

对了,此处喊话奥。【阿洋】你还记得你抖音欠我的“德国大美女吗”,记得要给我买(虽然有可能 “气管炎” ,谐音谐音,自己领悟)。

所以你说,写他什么呢? 好像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狗血的剧情。就是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活里,因为一点奇妙的缘分(老乡 + 隔壁的隔壁 + 在一起上课+之后还要一起工作),认识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现在也是对我很好的家人(因为个人原因,从初中开始对感情一类的比较抵触,所以甚少有人能真正了解我,他算一个)。

想写的很多,但真要落笔,发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片段,串不成什么宏大的叙事。大概,感情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就是这些的碎片拼起来的吧。 它没那么戏剧化,但真实、熨帖,像件洗得有点旧但穿着舒服的T恤。

最后,笔落此处。感谢你一路陪着我(毕竟我知道我自己有多差劲),既然一家人,我不介意在户口本上给你多开一页,关系就写 “父子”吧(哈哈哈哈,隔~~~)。